在上海逐步迈入老年化社会的同时,老年教育却还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业态。
在过去一周里,晨报记者分多路走访了上海数所老年大学。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被老年学员的学习热情感染之余,也发现了一些共性现象和背后的问题。在上海,共有五所市级老年大学。此外,各区和街道也大都设有自己的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但随着上海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显然还是难以完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每年老年大学招生季都会出现课程“秒杀”的现象。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根据上海市教委印发的《202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终身教育工作要点》,新一年里将会持续推进老年大学倍增计划,计划完成新增5所区级老年大学以及一批高校老年大学的任务,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或举办老年教育。必须看到的是,在上海逐步迈入老年化社会的同时,老年教育却还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业态,这导致它势必会面临所有发展中的问题。从整体而言,提升老年教育品质的关键在于提升社会重视度,并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打造“15分钟学习圈”,先要打破对老年教育的狭隘认知有关专家告诉我们,老年大学倍增计划主要是指“鼓励各区新增1所新型老年大学;鼓励高校开办老年大学,面向对社会上的老年人开放。同时鼓励已开办的老年大学扩大招生规模,增加老年教育学位。”
据悉,全市目前已有11所高校开设老年大学,还有一批高校老年大学正处于筹备阶段。
(资料图)
为进一步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上海市还将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邻里中心等嵌入式新建一批老年教育学习点,让老年人在步行可以到达的地方也有专门的学习点,努力打造“15分钟学习圈”。
上海师范大学终身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刘雅婷曾对老年教育点位布局的空间均衡性进行了分析,她发现市区绝大多数公办老年教育机构与居民区之间的平均距离在1000米以内,但部分郊区则呈现出了2000-4000米之间的范畴,并且分布密度远低于中心城区。
“上海的老年教育资源空间可及性总体较为理想,但在区域间呈现了均衡性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逐次递减的状态,若要达到相对均衡的资源供给状态,需要进一步增强老年教育点位选址的科学性。”刘雅婷表示,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老年教育,这将与公办老年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空间互补格局。
刘雅婷的这一观察,和打造“15分钟学习圈”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而打造“15分钟学习圈”的前提,在于打破对于老年教育固有的思维和认知。
目前整个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认知过于狭隘,一提及老年教育就是老年大学。事实上包括图书馆、科技馆等场馆大多已向老年人免费开放,还提供讲座类课程,这增加了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增加了老年群体教育资源选择的灵活性与便捷性。
刘雅婷还提到,养老院同样是老年教育的重要载体。“多数居民区周边均布设有养老机构,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发展,不少养老机构已实现了‘养教结合’提供老年教育的模式。”刘雅婷说,“这一模式为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了讲座、兴趣班等学习资源,帮助老年人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积极的心态。”
在刘雅婷看来,要多资源、多渠道拓展老年教育的供给形态,从空间公平视角上思考各类老年教育资源如何科学选址、布局,从本质上解决老年教育的“一位难求”问题,让终身教育资源真正惠及每一位老年人。
充分考虑人口空间分布,进一步完善优化资源配置上海社科院城市人口所人口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于宁同样也注意到了全市层面教育资源结构性不均衡等问题。她认为,老年教育应当充分考虑人口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完善优化资源配置。校区的布点,师资的配备,课程的设置,都要更精准地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匹配。
“整体来说,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更充足,而且非常优质,郊区则相对薄弱。”而且,随着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心城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持续导出到郊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又陆续迈入老龄阶段。因此,郊区对老年教育的需求也不可小觑。
“事实上,现有资源即使不再增加,本身也还有优化空间。加之上海还在不断增加老年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两个方面共同结合,会使得‘教’和‘学’的需求匹配度达成得更好。”
如何优化?于宁举了个例子。中心城区经常开展的一些优质教育活动,也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输送到郊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让资源流动起来。“比如说,面向郊区某个教学点,组织中心城区的若干教育机构轮值排班,每周由一所教育机构提供一次教育资源结对输送。对于中心城区输送方来说,各单位可能是几个月才轮值一次,工作量可控可调,可以承担;对郊区教学点来说,却能每周都获得一次与中心城区相同的教育活动。投入产出比明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也有所改善。”
在学习过程中,相对而言,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学习的障碍越少,也更容易自己找到学习资源。基于这一现象,于宁建议,学习资源的配送要尽可能下沉。“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自主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也较弱,求助范围可能仅限于所住的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者应当主动将学习资源下沉到居(村)委甚至小区,送到老人的“家门口”,让老人获得相对均等的学习机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