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解决策略分为算法式和启发式,其中启发法又主要分为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和逆向搜索。
【资料图】
2、彭聃龄版《普通心理学》 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作为中介状态,通过一个个子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最后的目标。
3、其基本步骤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2.找出实现第一个子目标的操作;3.实现第一个子目标;4.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实现最终目标。
4、比如游戏河内塔,就是典型的手段目的分析法,是一层层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最好目的 。
5、 爬山法: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采用一定的步骤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6、就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地爬上山顶一样。
7、 彭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手段-目的分析法存包括这样一种状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8、 然后问题来了,彭版错了,他的意思是爬山法只能逐步缩小,而目的手段可以为了达成一些子目的,使与目标的距离暂时变大。
9、不过一般习题都是照彭版给的答案,这种题不会出,出了也不会算分的。
10、梁宁建版普心爬山法:通过个体评价面前的问题状态,从而增加对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问题解决总目标的策略。
11、(比如我们经常玩的传教士与野人过河问题。
12、)两者的差异是:对空间认知程度的差异手段-目的分析法:可以直接涉及需要的方式爬山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综上,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迂回,只是手段-目的分析法可预见,而爬山法不可预见,是在事后才知道采取了“迂回战术”的。
13、个人见解哈~。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