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变

2023-07-10 09:58:16 来源:光明网

云南省绿春县大兴镇农民在梯田里插秧。(资料图片)张洪科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1年,国家级非遗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陈习娘(中间演奏者)在和乡亲们交流。胡艳辉摄

云南省元阳县多依树梯田。陆 忠摄

云南省元阳县新街镇上的农民正在收割稻谷。(资料图片)张洪科摄

云南省元阳县古村落阿者科村的蘑菇房。龙 俊摄

云南省绿春县哈尼长街宴。(资料图片)梁荣生摄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作为我国现有世界遗产中“第一个以农耕、稻作为主题的遗产项目”“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遗产地”,千年哈尼梯田,日益凸显世界价值。

短短10年,千年梯田迎来蝶变。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如今的哈尼梯田,水源林面积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赶沟人”、护林员依然在守护梯田,哈尼古歌还在传唱,传统的蘑菇房依然屹立在梯田之上。因为传统风貌的建筑、农耕民俗都成了文旅项目,哈尼人靠着农文旅融合也能获得好收入……

●梯田谁来管护?

赶沟人勤奋,护林员尽责

扛着锄头,手持镰刀,溯流而上,这是“赶沟人”马有明的日常。如果说水流是哈尼梯田的“血液”,那么沟渠就是“血管”。为了维系水源沟渠通畅,在哀牢山深处广袤梯田地,诞生了一种特有的“职业”——“赶沟人”。

作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牛角寨镇的“赶沟人”,马有明深知责任在肩:“没有水就种不了田,没有田就吃不上饭。我们的任务就是守护好梯田里的水系。”除了及时清理沟渠中的杂草,防止沟渠堵塞外,“赶沟人”还要管护好沟渠,避免沟渠滴、跑、渗、漏。在千年哈尼梯田的存续和发展中,“赶沟人”的作用无可替代。

“缺水的季节,得每天去看。”6月27日一大早,马有明肩扛锄头、手持镰刀,顺着水沟行走,一路上清理沟里的枯枝、败叶、垃圾,查看水流情况。远望翠色欲滴的层层梯田,马有明说:“等我干不动了,就把这份工作交到更适合的村民手上,继续守护好梯田的血脉。”

与保护水一样,红河州各族人民早在千百年前就有了保护森林的共识。他们知道,没有森林的涵养,水也将不复存在。当地村民选出的护林员,职责就是守护森林。

在绿春县大兴林场,巡山已经成了护林员陈正康生活的一部分,每年还有8000元的补助。趁着歇脚,陈正康的话题自然而然回到梯田:“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我巡的是眼前的山,守护的是山下的田。”

“赶沟人”与护林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让山林郁郁葱葱,让各家田块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哈尼梯田的千年传承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段时期,也曾遭遇过高山森林被砍伐、外来物种小龙虾打穿梯田、福寿螺侵袭等问题。元阳县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遗产区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67%和49.6%,先后恢复老虎嘴、螺蛳田片区等水改旱梯田3433亩,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

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基本农田、制定梯田保护条例……通过10年的努力,当地守住了哈尼梯田遗产区的“绿水青山”,护住了其特有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

●村落怎样保护?

蘑菇房入股,新设备进屋

无人机从元阳县阿者科村内的青石板路上缓缓升起,一幅千年哈尼梯田环抱着百年古村落的绝美画卷展现在眼前。古树掩映之下,错落有致的蘑菇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倏然,云海沿着梯田升腾,村庄坐落于云端,宛若人间仙境。

如此美丽的村落,却也曾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以当地传统民居蘑菇房为例,由于原始的蘑菇房长年未修、过于老旧,不少村民计划改建旧房,修建钢筋混凝土房屋。

2018年,元阳县政府和中山大学联合编制了“阿者科计划”。根据该计划,蘑菇房可以折价入股,依托村内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人文资源,带动全村村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当地民众自发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

外出务工返乡的高美华便是村里旅游公司的一名员工。在高美华的记忆里,20年前,她家的蘑菇房又黑又旧。随着“阿者科计划”的实施,当地蘑菇房得到集中修缮,“蘑菇房的外表还是以前的样子,但里边的生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跟现代住房没啥区别。”高美华亲眼见证了阿者科村的变化,从过去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欣欣向荣,阿者科村的蝶变背后,是在保护传统村落中实现村庄发展的探索。

“阿者科计划”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而且激发了村民留住人、保住田、守住房的内在动力,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但最初,许多村民并不愿意修缮自家蘑菇房,而更愿意将自家房屋改建成楼房。“以前的蘑菇房采光差、空间小,不如楼房住着舒服。”一开始政府不让建楼房,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村民李新明心里有埋怨。后来搬进改建完的蘑菇房,发现室内和楼房的功用没啥区别,而传统形态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民收入随之提高,李新明觉得多亏当时“听劝”。

而为了解决遗产区群众分户建房需求,元阳县制定出台政策,按照“一户一房一补贴”的原则,对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符合补助条件的每户进行补贴,确保遗产区风貌统一。

●民俗如何传承?

传承人坚守,旅游业搭台

国家级非遗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陈习娘有两个愿望:一是哈尼古歌能在梯田上代代传唱;二是梯田上的“交响乐”能走向全世界。

哈尼古歌,延绵传承已千年,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口相传。陈习娘拜师8年,才学成出师。哈尼古歌难学,只能靠传承人亲自教学。早年间,当地少有人教,更少有人学,哈尼古歌一度面临“断代”的风险。近几年,红河州加大培养传承人的力度,陈习娘自家老宅成了村里文化传习馆,他用自己制作的二胡演奏哈尼古歌,与学生交流唱法。如今有不少年轻人来找陈习娘学艺,他的两个徒弟车克山、陈俄多已经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陈习娘第一个愿望成功实现的基础上,他的第二个愿望也逐步成真。2015年,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远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驻场演出,哈尼古歌成功走向世界。

传承人有了,知名度打出去了,如何让传承人有用武之地?怎样让游客更好体验哈尼农耕文化?元阳县给出的答案是文旅融合,让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业态开发。

今年4月,元阳县举行“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2023年元阳梯田开秧门农耕文化节”活动。在实景展演中,伴随着悠扬的哈尼古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把祈求丰收的祝福放在水源处,象征着秧门已开;年轻小伙们则在姑娘们美妙歌声的伴随下,将青翠的秧苗挑到田间地头。曾经农民的自娱自乐,如今成了实景演出的节目。表演结束,游客们纷纷下田插秧,亲身体验哈尼农耕文化,在“看”与“玩”中,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游客也能更好了解梯田农耕。

10年努力,哈尼农耕文化更添光彩。2023年,红河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一路走来,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殊荣,见证了红河哈尼梯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历程。

●农民如何增收?

农文旅融合,互联网助力

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大鱼塘村民小组是典型的哈尼山寨。昔日,年轻人纷纷去城里打工,谋求一条生路,白宇蟾也是其中之一。前几年,他改变了想法。“我学的是导游专业,来哈尼梯田旅游的人很多,让我觉得回来发展旅游业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白宇蟾辞掉在城里的工作,回到老家,从事旅游服务行业。

白宇蟾发现,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但来了后吃饭落脚的地方很少。白宇蟾看准商机,申请创业贷款,在大鱼塘村民小组开了家农家乐。“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收益,经营农家乐的第5年,我就把贷款还清了。”白宇蟾说。

在哈尼梯田所在的地区,10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响亮名号,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借助互联网宣传等多重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不仅多了农文旅融合,传统农业也有了更多收入。2016年以来,元阳县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打造休闲绿色生态农场,提供沉浸式农耕体验服务,增加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等农特产品销量,有力保障了哈尼梯田的永续利用。

借势互联网,梯田的好产出卖出了好价格。“老一辈人在云上梯田耕作,我们通过网络,把梯田文化、农特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和销售。”哈尼族姑娘丁继楠从互联网发展中看到了返乡创业的新机遇。2019年,她辞掉工作回到村里,成为一名自媒体主播。在短视频平台中,丁继楠身穿哈尼族传统服饰,向全国的网友介绍哈尼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抓鱼、插秧、制作特色美食等日常生活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现在,丁继楠的团队在元阳县新街镇多依树村委会多依树下寨开了一家民俗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向更多人讲述哈尼人的故事、哈尼梯田的故事。

申遗成功10年,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928元增长到2023年的12502元。梯田依然美丽,哈尼人民更加富裕!(记者 杨文明 胡艳辉,曾智慧、马超贤参与采写)

链 接

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红河州的梯田规模宏大,恢宏壮观,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在申遗成功后的10年里,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一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从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至今,围绕着梯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脚步就从未停歇。云南省红河州不断加大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力度。据悉,10年来,元阳县在哈尼梯田核心区(含缓冲区)持续投入,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田园综合体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哈尼梯田生态修复、元阳县数字哈尼梯田等工程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对传统民居和村落的保护力度,改造传统村落64个、挂牌保护传统民居1603户、累计修缮保护遗产区民居4500余幢,使民居和村寨留住了原真、特色与乡愁。

在做好保护的同时,元阳县积极做好当地的文旅融合发展,让当地百姓靠着保护好的梯田吃上“旅游饭”。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10年来,景区重点发展旅游特色村5个,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450家,有310户农户从事旅游生产、运输、服务等行业,直接或间接吸纳4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这些数据也表明了遗产区不仅护住了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还不断擦亮“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哈尼梯田”旅游文化名片,让哈尼梯田不断释放出旅游“红利”。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标签:

推荐阅读>